2017年3月20日,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发布中国近万名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互联网新事物”意愿调研结果,其中9成中老年人乐意主动学习新事物,超4成更希望从自己的子女处学习新技能
1
。
2018年,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与腾讯研究院开展了一项针对老年人与新科技的研究,发布了一份《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通过对58个城市、956个家庭的3051份调查问卷,报告显示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长为1.37个小时,仅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有14.6%的老年人会对通讯录设置分组,还有2.7%的老年人在发朋友圈时会屏蔽家人
2
。
即便如此,老年人对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等新事物的接受和使用仍然受思维较为固定、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未能发挥最大效应
3
。
主要用户:√C端(老年人) √C端(照护者) √B端(机构) G端(政府)
主要场所:√居家 √社区 √养老机构 √公共场所
主要人群:自理老人、认知障碍老人、高龄老人
发生频率:中
影响深度:中
影响广度:广
紧急度:中
在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为老服务中心里,有位神情紧张的老人,孤零零地坐在走廊尽头的椅子上摆弄着手里的手机。他专注地看着手机屏幕,一会切进去设置,一会儿又回到主界面,或是打开相册,嘴里嘟囔着:“上次教的又不记得了……”他叫杨国安,今年72岁,曾经是一名军人,1971年退伍后分配进入了工厂工作,一直到2010年退休。“太容易忘记了。”杨国安说,“我们不懂手机的逻辑。别人教了以后,如果不做笔记,不经常练习使用,下次还是不知道怎么打开。”
午后,上海静安区芷江西路为老服务中心在上着一堂特殊的课。讲台上一位大学生,讲台下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左右齐坐,盯着志愿者手里的手机,生怕目光离开一秒。手机课上,志愿者正在教老人如何拍照。
蔡宜君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也是该校“智慧老人”项目的负责人和志愿者。项目组由一帮大学生成立于2014年,组织本校学生给老人提供集中的手机教学。据蔡宜君介绍,在学校牵头下,“智慧老人”在上海各区一度开设了30余个教学点,服务对象超过10万人次。
“老人用手机的困难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那些我们年轻人理所当然觉得应该会的东西,其实他们并不会。”蔡宜君记得,有一次课教的是“怎样关机”,这一简单的动作,就教得她哭笑不得。刚教完,有位老人就兴冲冲地上前“交作业”,结果这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轻按了下锁屏键,把手机按息屏了
4
。
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确实比较慢,这也是和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关的。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确实是在走下坡路的,例如:记忆的衰退、注意的缺失、甚至是手眼协调能力的降低,这些无疑都成为了阻碍他们使用新技术的因素。同时和新技术的用户设计、体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界面设计的偏年轻化,无疑让这些问题再次扩大化,例如:字体偏小,老人看不清;操作复杂,老人一时无法记住;对老年人需求把握不准等
5
。
“教会老人接受使用新技术”不应只是老年大学的事,还需全社会“多方合力”,一起“动”起来。一方面,社区、村委需通过组织培训班、挨家挨户上门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为老年人学会使用新技术助力。另一方面,老年人子女也应积极承担起教会老人使用新技术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手把手的方式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终端
6
。
智能终端制造商和设计研发人员需重视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群开发设计智能终端,探索新技术的适老化设计方法。
智能终端制造商和设计研发人员需重视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群开发设计智能终端,探索新技术的适老化设计方法。
如何让更多父母平等、自由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减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需要通过人文关怀和技术手段实现。近期支付宝为老年人定制了《给父母的支付宝入门手册》,在支付宝App内搜索“父母”等关键词,就可以分享打印手册给父母。目前这本手册已经帮助了上万名老年人
7
。
3.陈亚明. 老年人接受移动智能终端的健康教育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